用“城市生活派”定义那些以城市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摄影家显然不够确切,但兴起于90年代的城市文化与我们习惯的传统生活已经形成了剧烈的反差,这个事实决定了摄影家难以固守其原有的观察和叙述事件的方法,即使同样采取新现实主义的态度,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也与通常的影像截然不同。在西方,摄影技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文化导致了建立在封建制基础之上的欧洲古典文明的颠覆,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逐渐疏离,应运而生的摄影恰好成了这种剧烈变迁的见证者和见证物。在中国,这一进程推迟了大约一百年,直至20世纪末,在一般概念中,西方化、现代化、城市化仍经常体现着相同的含义,而摄影家真正对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作出反应,基本上可以被看作一种世纪末现象。
除上海等沿海城市,大体上说,80年代以前的中国内陆的城市,从一般县市到省会以至首都北京,都保持着浓重的乡土风貌。这种情形自80年代后期发生了急剧的改变,伴随着推土机和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声,不间断的拆除与兴建成为城市生活的主要背景。都市化和城市文明本身是一个具有突发性的事件,摄影家们则反应不一:他们中有的以感伤的目光缅怀行将消失的生活方式和景观;有的敏感于急速变化的动感以及主体的困惑以及不适应;有的则作为既定的现实而完全融合其中,乃至对其进行超越,从更前卫的意识——例如环境思想——之中,获得对城市文明的某些方面持冷静批判立场所需的敏锐和理性。
以城市生活为对象的摄影家看上去比新现实主义摄影家更自由和强调个性。上海的陆元敏最初使用一只18毫米的超广角镜头拍照,他不属于那种早早支好三脚架,等所有“干扰”因素都被避开才按下快门,以期得到“完美”画面的摄影家。他之所以用超广角镜头,用他自己的说法,是使他可以尽可能迫近对象,同时争取在拍摄时不被对方察觉。陆元敏将他进入90年代以后拍摄的照片统一命名为“上海速写”,对这座历经沧桑而处在巨变中的大都市,土生土长的陆元敏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视点,他随时随地地移动、出现在上海人可能经过的每个角落,而他携带照相机的方式也极为隐蔽,他经常省略了取景和对焦,直接按动快门拍照。陆元敏对欧美“即时”(snap)摄影有过精心的研究和揣摩,在停止使用超广角镜头后,他的画面仍保持一种人为的粗砺、斑驳和动荡不定的感觉,其中动荡的效果有时是通过相机的左右摇摆,有时是通过焦点的前后移动而实现的,这种随意粗放的风格与作者细致拘谨的性格似乎形成了一种对比,实际上恰恰反映出它是作者选择、追求的结果,即时摄影首先是被作为表现城市断面以及街头众生百态的恰当语言,而从方法转变成为风格的。